發布時間:2018-10-25 來源: 瀏覽次數:1395
不知從何時起,韓系單品牌店變得不再吃香,據了解,不少韓系單品牌店變得越來越少,其中不乏有全面關閉的單品牌店。還有消息報道稱,在2017年,悅詩風吟在國內的銷售業績下滑了百分之四十,并且也在清理經營狀況不佳的門店數量。綜上跡象紛紛都在顯露一個訊息,那就是曾經來勢洶洶的韓系單品牌店,發展至今,似乎在國內的日子越來越不太好過。反觀近兩年來國產美妝品牌對單品牌店的熱情陸續升溫,比如植物醫生以兩千多家店的規模,成為了本土單品牌店的領頭標桿。不少單品牌店儼然成為了化妝品行業的新風口。在這種一冷一熱間究竟折射出哪些行業風向呢?大面積地關店,韓系單品牌店真的要全面消失了嗎?答案似乎不能簡單地總結為是或否。
廣州清碧化妝品加工廠認為,一直以來,韓系單品牌店都有著成熟的運作模式。由于國土面積狹小,韓國單品牌店運作沒有層層疊疊的渠道成本,品牌方大多能自己把控終端。在國內市場上,許多不熟悉市場的韓國品牌大多都是選擇以代理商直營作為自己在中國拓展市場的運作模式之一。比如以謎尚為例,大部分地區都是由代理商進行品牌經營,這種經營模式如查眾長遠來分析的話,代理商運營其實還是弊大于利。想想看,代理商開一家三十平米的店,包括裝修、貨品、房租等成本在六十萬元左右,首先投入就偏高;再從門店的月銷量來看,收入還跟不上成本,由此可見銷售業績不盡人意。在租金、運營成本、人員柜臺等等費用下,導致代理商的利潤空間一再被壓縮。
就拿謎尚來說,品牌在全國的代理商多且分散,由于受到薩德事件的影響,韓系品牌普遍業績下滑,導致各地區代理商各自為政,促銷不統一、價格體系混亂,總部也難以管控。據統計在巔峰時期僅北京市謎尚就有三十五家單品牌店,而發展至今減少一半不止,并且數量還在減少當中。如果說運營模式出了問題只是個案的話,那么缺乏品牌規劃、注重短期利益則是大部分韓系單品牌店普遍面臨的、最核心的問題。與此同時,一些韓系單品牌店的中國分公司都會有韓國職業高管經理人,由于面對日益加劇的業績壓力,沖業績似乎成為高管們回國交差的最好選擇。于是高管們的唯業績論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品牌的發展。正是在這樣的形勢下,曾經被視為韓系單品牌店標桿的品牌,盡管在管理運營、品牌建設上沒有出現大的問題,但是沒有開出新店就是退后的最好證明了。
事實如此,韓系單品牌店在國內的發展狀況已經沒有以往的盛態。反而這兩年的國產單品牌店的春天似乎才剛剛開始。比如包括植物醫生在內、林清軒、婷美小屋等這些較早涉水單品牌店的先行者,發展勢頭不錯。不過,在單品牌店預熱的情況下,也有一些行業人士對于國產美妝單品牌店的盈利能力表示質疑。有些單品牌店也才勉強夠回本,而有的直營門店短期內甚至難以回本。廣州清碧化妝品OEM了解到,盡管國產品牌的開店成本沒有韓系高,但是單店產出卻難以媲美早期的韓系單品牌店。而相比于悅詩風吟每年推出數百個新品,以滿足年輕消費者的需求,反觀國產美妝單品牌店在SKU豐富程度上顯然沒有那么齊全。看來,單品牌店的發展還是有待考究。
有業內人士表示,傳統的國產化妝品公司在品牌線、產品線過多的情況下,發展單品牌店存在為自身其他品牌開發渠道資源的嫌疑。比如單品牌店開不了多久,又開始變成了集合店,選擇加盟模式也不過是在為自己其他品牌拓展網點。因此,產品線與性價比才是單品牌店的生命,進一步豐富產品線,以此來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與此同時,還要做好庫存管理與售后服務,由于單品牌店需要比較長時間的積淀,前期的增長可能不會太好。從目前來看,2018年可以看作是韓系單品牌店重新洗牌的起始之年,有些品牌可能會選擇退場,有的品牌也在艱難自救。究竟韓系單品牌店能否走出困境,相信時間會給出答案的。